不忘初心|“我永远是北中医的一个老兵”
精勤不倦以治学
如何为往圣继绝学?他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读研究生时的一件事,有一次和几个同学一起散步,就说要一起注释《黄帝内经》,因为当时找参考书很困难,想诠释好《黄帝内经》很不容易。所以他马上去学校向任应秋老师报告了他们想注解《黄帝内经》的打算,没有想到任老师很严厉:“王琦,你们要注解《黄帝内经》需要多深的小学考据功底!没有这个功夫怎么行。”王琦小声说:“老师,让我们试试吧,不行再说。”任老回头摆摆手说:“我知道你王琦打定主意干一件事,不干是不罢休的,看你干成什么样吧!”原来“小学”是要具备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基本功,任老师幼年得经学大家廖季平亲炙,4岁便开始通读《十三经》,他对《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校勘注解《内经》诸家如数家珍,而这些年轻人要想注解《黄帝内经》,要过任老这一关就必须下足气力。后来,王琦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西苑医院与北中医图书馆之间,带一个馒头、“啃”一本书。在宿舍的墙上拉起细细的绳子,绳子上挂满了写着字词注解、释义、考据的纸条,按照题解、提要、原文、注解、语译、讨论的顺序对《黄帝内经》81篇进行了详细注释,几位同窗焚膏继晷,一年后基本完成了书稿。任老师阅完书稿后主动把自己的《内经十讲》给这本书稿当导论,又亲自给书题名为《素问今释》,任老的首肯对他们来说是非比寻常的器重和鼓励。而这本书后来不仅成为注释《内经》的畅销书,而且在海外翻译出版,并被德国学者收入《内经》文献库。
为什么要每天背书包来学校,这位“不会生活”的老笨解释道:“现在有很多会议、很多学术活动、讲学发来邀请函,我每天都在筛选,每天都在推脱,但是人情难却,一去讲学,时间就不够用了,我觉得总是处在终日惶惶、入不敷出的状态,所以每天要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向书本学,向同道们学,向我的前辈们学,也向我的学生们学……”王琦就是这样,把自己永远当做一个求学者,为了中医学能够利益苍生,继续埋首耕耘。
立言开新做科研
大医精诚济苍生
“为医者当怀大爱之心”,王琦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姜敏主任医师说道:“跟师侍诊,我首先明了的是,为大医者,必怀仁慈大爱。王琦老师是饮誉中外的著名中医,对患者和蔼可亲,每每怀有慈爱关怀之心,问病施方处处为病人着想,常常接济患者,对家境贫寒的患者,王琦老师常免费为其诊治。”姜敏还讲述了很多王琦老师临诊的故事:曾经有一老母亲,带着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自东北来京求治,王老师视其家境贫困,便免费为其诊病达大半年之久;有一女青年患抑郁症,在为其治疗中,王老师得知她平素缺乏家庭及朋友的关爱,便特意在其复诊时送她一些小礼品,使女患者深受感动,病情也感觉减轻了许多;有一个患肾病综合征的19岁的山东患者,病情缠绵不愈,由其20多岁的姐姐带着进京来诊,因已在当地求医多年,钱将用尽,王老师得知后,将自己的名贵中药冬虫夏草送给他,并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如何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让病人感激不已,也令侍诊于侧的学生们深受感动,对王老师崇敬有加。姜敏说:“我常暗暗地提醒自己,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工作时为医,都应当如王老师那样,心怀仁爱。”“但求慈航心中渡,不著袈裟亦如来”,近年来,王琦老师的这两句诗一直激励着她,秉承着这一理念,对同事和善友爱,对患者慈爱关心,让她成为医院里深受欢迎的一员。
王琦不断地去思考如何能够维护更多人的健康,他想将当代人群健康需求与中医体质学结合,“告诉老百姓,我是什么体质、我应该怎么管理身体,才能达到少生病的目的”。2005年,王琦带领团队开发出《中医体质量表》;2013年,王琦团队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今,《中医体质量表》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使中医体质学原创成果实现了国际共享,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健康做出贡献。提及中医体质学的成绩,王琦感慨道,“这就是说,我们中医体质学能够在现代健康管理水平上做出新的科学评测,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医走进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大格局”。
甘为人梯启后学
“为师重在言传身教,老师常常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时向我们袒露出青年时期的学习中医历程、在家乡行医时的心得、蜡烛灯下小楷抄写古典医著的快乐,及作为第一届全国中医研究生的自豪”。王琦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骆斌说到:“在追随老师学习期间,不仅深刻体悟到了老师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与情感,更感受到了老师在治学道路上的不断修行,那种上下求索、臻于至善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成长。”
王琦老师的博士生、体质中心的李英帅副研究员深情地说,她感念老师对学科毫无保留地付出、对青年人不遗余力地帮助。那是她在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独立带一个班的课,因为没什么讲课经验,讲得不太好,有学生就希望换老师讲,为此她非常沮丧,就和王老师说了这件事,请他去上剩下的课。“王老师答应后,他首先让我把郑板桥的《新竹》这首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做进幻灯里。上课时,王老师讲了这首诗以后,对学生们说,大家都想听老教师讲课,但每一个老教师都是从新教师一步步走过来的,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老师说,我们可以一起进步。所以,接下来的课还是由李老师讲。听完这段话,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就是这样一个甘为人梯的老师,无论是讲课、报告、科研,他都尽可能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二十多年前,王琦的儿子在美国读书,生活和学业的压力都非常大,他去信给儿子说:“人有大成,必有大志;人有大志,必有大勇;人有大勇,必有大境界。”以此坚定了儿子的信念,而后来儿子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他又写信致贺说“在那高山之巅,矗立着神圣的科学殿堂,它印记着科学推动历史的脚步,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愿在你科学的长空更高飞翔”。去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会议上,他对年轻的学子们说:“我们要书写历史,改写历史,推动历史,才是人生的大格局。”王琦就是这样培养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
最近大家在传颂王琦的一首诗:仗剑征途任纵横,关山万里越从容,自信人生三百年,一路高吟唱大风!“随着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以自信、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大有作为!”王琦院士如是说。
推荐阅读
11-23 特稿
11-30 特稿
11-29 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排版丨蔡思远
精勤不倦以治学,立言开新做科研
大医精诚济苍生,甘为人梯启后学